查看原文
其他

除了钱,中国搏击还缺什么 | 专栏

ECO SPORTS 体育产业生态圈 2020-02-27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添加星标留住圈哥

在政策红利来袭之后,在资本来了又去之时,中国搏击产业究竟还缺什么?


专栏/ 沈 诚  编辑/ 郭 阳


2018年12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颁布,提出要“建设若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城市和体育竞赛表演产业集聚区”,还给出了2025年2万亿的竞赛表演产业目标。


政策来了,机会也来了。半个月后分别传来昆仑决参与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邱建良搏击运动学院落户蚌埠的消息。与此同时,还有多个国内国际赛事品牌,正积极跟地方政府沟通,希望进行搏击文旅项目的合作开发。



“搏击+文旅”成为搏击与地方经济结合的一个切入点,一定程度缓解了资本寒冬时期资金上的捉襟见肘。“续命草”是找到了,但中国搏击距离重新崛起显然还有一段不短的路。


体育跟钱有关,但钱并非决定性因素,所以年薪1.8亿的马尔切洛-里皮也救不了中国足球。2019年的年初,我们就来谈一谈,除了钱,中国搏击还缺什么?




一、空有情绪,缺文化价值观


徐某冬揍了假装练太极的雷雷,证明只要挑动大众情绪,打架也有流量。于是中国搏击玩起了“我有故事,你有流量吗”的奇葩套路。


一龙连续被泰国职业拳手KO后,跨级别约战2米18的“韩国巨人”崔洪万。作为演员,崔洪万并不敬业,打了三分钟就以“捂裆遁法”上演了搏击史上最丑陋的一幕。这场比赛因为奇葩配对和假拳争议而被广为传播。



再看看如今中国被谈及次数最多的搏击比赛:

1、一龙与徐某冬双方反复在确认比赛、辟谣、叫战的肥皂剧中消耗着拳迷注意力。

2、徐某东马上要跟一位年过50,没任何擂台战绩,身材走样,自称武术大师的男性打,这场比赛号称已被某自媒体斥资百万买下独家直播权。

3、在百姓擂台扮演李逵出名的王知亮称以千万身价签约,出场费达百万,并以创始人身份推出了带有喜剧色彩的《笑乐武林》赛事。


这些比赛共通特点是通过武林恩怨,挑逗大众情绪,但就技术水平来说,别说配不上“职业”两字,是否称得上“比赛”也要打个问号。


据悉,UFC北京站中李景亮的出场费是2.2万美金(不含获胜奖金和最佳花红等非固定收入),还得交税和出国训练,面对的是真正国际级的强敌。在训练付出、比赛收入和关注度上,与这些所谓的创新娱乐比赛差之千里,令人唏嘘。



体育是一门能跨越国界的大生意,因为它有文化赋能,带有普世价值观。


美国价值观是“美国梦”,靠个人努力可以富甲一方,最典型就是“金钱”梅威瑟的人设。


日本搏击文化不在于“财富”,在于“英雄传奇”。日本特色的八人淘汰赛就是让观众见证英雄诞生的过程。因此在日本,屡败屡战的悲情拳手也能成为大明星。


中国职业搏击刚起步,没有形成竞技文化,但是有武侠文化。这也是为什么一龙的“武僧”形象深入人心。除了毁誉参半的一龙之外,中国搏击还有两个明星借助文化的影响力突破了圈层。



中国体育文化长期以来有着金牌文化,奥运冠军邹市明自带英雄光环,一上职业擂台就万众瞩目。熊朝忠符合“屌丝逆袭,跨越阶层”的励志文化,因此尽管他做过很多工作,但与拳王身份反差最大的矿工身份不断被提起。


文化是体育的灵魂,不输出价值观,只输出情绪,搏击就只是拳腿和舞台灯光的堆砌,再多金腰带也无法被人认同。


文化不是自发生长出来的,需要引导宣传、营造传播。假如大家一味利用大众对搏击的不熟悉,通过争议人物挑动情绪,赚流量拿快钱,那就像一片田不翻土,不施肥,长出一棵稻子就拼命收割,又谈何发展? 




二、空有流量,缺高质量用户


跟电影一样,体育竞演也是预期值消费。


电影消费的是画面、表演和故事,体育消费的是竞技内容、仪式感、价值观和文化内涵。但当人们对内容一次次失望后,观众预期值会被磨灭。电影也曾迷信过大IP和流量明星,但透支信任后,只留一地鸡毛。


一部有关搏击的电影《羞羞的铁拳


国外跨界比赛好歹都是顶级冠军,“娱乐”也有门槛。但在中国,因为没有竞技文化的基础,大众对于搏击信息有盲从性。这两年忽然冒出一大群“掌门”/“大师”,咋咋呼呼到处约战,完全没有门槛。没有技术、没有尊严的审丑比赛,如果也算“娱乐”,那么在快手上炸裤裆的主播也是“娱乐明星”了。


奇葩比赛虽然可以获得流量,但属于饮鸩止渴。试问,当大家充满期待看一场“掌门对决”,看到的却是扯衣服扇耳光的闹戏,以后谁还会再关注搏击?只会说一句:low! 


资料图


在国外,体育不仅是生意,也是信仰。高质量的体育用户呈现出年轻化、高消费力、高粘性的特点。球迷对一支球队的支持,并不会因为一时成绩的波动而改变。真正伟大的拳手在退役之后依旧能获得尊重。对天才的敬仰、荣誉感、仪式感甚至忠诚度,这些才是大家愿意为体育消费的核心,也是体育真正的价值所在。


不是所有的流量都有价值,低质量闹剧式的比赛,只会让有竞技品味的观众远离。当赛事迎合屌丝,那么观众席上就只剩屌丝。劣币驱逐良币,高质量用户彻底流失的时候,搏击只能空谈价值。




三、空有内容,缺版权价值


消费者不买单,那么平台方愿意买单吗?对于中国搏击来说,很难。


有人说中国搏击因为太小众,所以版权卖不出价,这不符合逻辑。


腾讯体育涉及版权不光有NBA、欧冠等大众项目,也有温网、法网、台球等小众的精英IP,甚至独家买断了2017年环法自行车赛。这些项目的流量很可能不如搏击,但因为用户价值高,中产阶级居多,垂直粘性强,就能依靠强大的社交网络进行品牌和社群运营变现。可见,小众并不代表版权没有价值。



中国搏击版权的尴尬处境既有历史原因,也有自身原因。


从诞生起,以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为代表,中国搏击跟电视台紧紧绑定。几年前,各大网络平台跑马圈地时,中国搏击并非以体育版权,而是以电视综艺节目被网络平台评级。


随着移动互联大潮推动,体育的即时性、悬念性特点决定了电视综艺录播已经不能满足赛事传播需求。加上电视打开率越来越低,中国搏击在曝光度、赞助价值上受到冲击。但新兴的网络平台对中国搏击版权价值的判断标准依旧不明晰。


作为娱乐性综艺内容,中国搏击面临着《即刻电音》、《吐槽大会》这样的竞争对手,显然竞争力不够。


作为体育项目的话,中国搏击的文化属性弱,明星少,大众认知度不强,没有形成自己的粉丝矩阵,用户画像不清晰,商业价值模糊。


自媒体平台和短视频内容崛起,对于搏击版权价值又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一场自由搏击比赛时长只有9分钟,一旦出现KO的情况时间更短,2分钟的短视频基本能把一场比赛精彩部分完整呈现。UFC等国际品牌对于短视频内容有严格的控制,但中国搏击发展还没到那个阶段,因此拳迷甚至可以在自媒体平台上看到大量完整比赛视频。这对于版权购买方来说,自身利益很难保证。



电视台关注度红利不再,网络版权价值定位不清,自媒体短视频对版权价值的消解,中国搏击版权变现难上加难。




结语


从内容价值、用户价值、版权价值三方面来说,中国搏击缺的不仅仅是钱。


中国搏击行业的竞争,不是赛事品牌之间的竞争,甚至不是本土品牌与国际品牌之间的战争,而是赛事方与产业基础困境之间的博弈。


现在很多搏击品牌开始回归线下,与体育场馆、地产项目结合,做C级赛、俱乐部联赛,这是面临当前困境时行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但要长久发展,向国际体育品牌靠拢,中国搏击要打赢三场仗。


  • 一是要打造本土化的搏击文化,输出价值观,聚集高质量粉丝,而不是通过挑逗情绪来吸引流量。


  • 二是要创作符合年轻化用户的多元化内容,除了比赛这一核心产品之外,还要用更丰富的内容矩阵,挖掘搏击竞技的魅力。


  • 三是明确搏击的体育定位,保护好版权价值。只要能打造垂直精英的小众体育IP,版权就有了变现价值,就能获得网络平台的流量推广和支持。


这三场仗是相辅相成,层层递进的。没有文化价值观的塑造,内容就不成体系。没有价值观的粘性,无法获得高质量的用户。没有高质量的用户,小众垂直精英IP 就不成立,版权价值也就无法估算。


有人说,做体育文化、做内容矩阵、做版权保护,这些都属于体育行业基本功,太长期,一点不风口,不是立竿见影赚钱的捷径。


引用一句话:“所谓才华,就是基本功的溢出”。体育从来就不是风口生意,而是长期的生意。UFC现在火爆全球,但并非是因为踩到风口,UFC在文化塑造、内容矩阵、版权保护上,每一点都做的无比扎实,因此UFC造就了风口。


既然选择了长期的生意,就不能在基本功上偷懒。


与所有搏击人共勉。



题图来自东方IC


如何更方便的在众多账号中找到圈哥呢?

按照下面操作只需三步就可以啦!


点击下面蓝色字,获取更多资讯

寒风中的中国搏击:向左走,向右走?

搏击 VS 拳击:一场跨界大战掀起的喧嚣与思考

搏击产业的2018:在行业十大趋势中找寻机会 | 专栏

MMA首例拳手交易背后,UFC的经济账和ONE的野心 | 专栏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生态圈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